本文最早发布在豆瓣小组(文章链接),重发在这里。
自律这个事儿有多好就有多难。以前它是个我求而不得的美好品质,从去年11月底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做一个自律的人、读了几本书、做了一些练习、记录和观察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逐渐从一个凭感觉做事情的人,变成了半自律的人:有每天的计划、每周至少健身3-4次、每一两个月复盘一次、每天在自我提升上花费的时间可观、效率也不错。但是说自己半自律,因为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工作上很容易陷在一个“我不会做”或者“哎呀我没做好”的想法,然后拖垮所有的工作安排,甚至影响晚上工作之外的计划,毁掉这一整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专门请了假思考在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一般是什么状态,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发生,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之后两个月每天和每个月复盘这个问题的模版是什么。
首先我花了五分钟画了张和工作自律这个问题相关的mind-mapping: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想到什么相关的东西:
从这个mind-mapping很明显的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也基本可以划成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
心态:
- 在咨询行业工作的PTSD:漂亮话更重要还是是干出来的代码与文档更重要?在咨询公司模型可以不那么重要、模型出结果的数字也可以调,但是故事必须要漂亮,讲故事张嘴就来,问题不大。但是我的客户和我自己对工作更向往的态度,是 “Show me your code”。
- 被高考导向的学习习惯:父母老师总说你现在忍一忍、辛苦一下,以后有的是时间做想做的事情。我反骨太强,哪怕在高考过去快十年,不想忍,所以不想做;但是又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赶上DDL,所以拖掉这一天。
- 某种微妙的自卑与骄傲——好在已经在日渐弱化了。
习惯:习惯性刷豆瓣、vx,没得看也反复刷新页面,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
沟通:
- 又是一个咨询行业工作的PTSD:不要显示你不懂,你可是客户眼中的专家啊。鬼嘞,是个人就是有查了wiki自己也不知道的东西,要合作怎么能总是把自己不会的遮掩起来的。
- 有点冷漠,不足够关心项目和团队,不怎么和大家engage
- 不是很确定什么时候可以和合作的同事交流进度,总觉得自己做出来的活儿还不够好,再想想再做做总能更好,但是不和同事交流又不会看到自己出的活儿哪里还可以提高。
动作和心理学动因:当我拆解陷入负面认知然后拖垮一整天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它经常开始于我没有在看到一个微小的问题的一瞬间想到确切的解决思路,比如用哪个function写这一行代码、用ppt还是文档写分析报告更好,然后开始焦虑,下意识的拿起手机刷豆瓣。然后在尝试解决一下问题和走神之间消耗掉一整天。直到临近下班或者晚上吃完饭才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问题,花两三个小时搞定整个任务。 于是我去重读了《思考快与慢》的“惰性需求与延迟满足的矛盾”这一章。发现当微小问题出现的时候,依赖于上述心态的下意识系统会立刻大幅降低我解决工作问题的动力能量,陷入自我损耗。一旦陷入这个循环,就会出现“我觉得自己不会做”、“我好差啊”、“这么简单搞不定也不好意思问人家”的认知负担中,于是一整天就完蛋了。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的补充动力,在没有这种问题作为障碍的时候,我经常会进入心流状态。
工作能力: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似乎容易陷入觉得自己不可的否认,但是每次出的活儿都很受客户、老板和同事欣赏,所以工作能力基本没啥问题。
拆解好了问题发生的原因,这就来各个击破:
心态:写个小卡片,贴在显示器旁边提醒自己
习惯:调整出一个安排了耍手机时间的工作日planner模版:
沟通:
- 心态上贴个小卡片提醒自己
- 提问这个问题,要找找经验帖
- Engage的问题,找coach聊一聊
- 交流进度的问题,我现在合作的乌克兰大哥明显喜欢每天下班前check-in一下,那就下午三四点主动找他聊聊;合作的中国大哥明显是每周有事再聊,那就固定一个每周1:1的时间,提前把要聊的agenda发给他。
动作和心理学动因:需要花点时间琢磨如何补充动力。现在大约想到一个流程:问题出现了,想要拿起手机或者打开豆瓣网页,站起来,吃块巧克力,过一下这个几分钟的思考序列:
- 我查一下wiki或者知识库是不是能查到?如果5分钟还没查到,那么
- 我需要做什么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如果可以但是半个小时还没分析出来,那么
- 是不是有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直接问?不行的话就
- 不影响今天的工作就先放进to-do框里,之后team meeting提出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流程也要写在小卡片上提醒自己。